|鋼琴教學手札|寫在鋼琴全國賽之後

前些日傍晚,我人處在外頭大街上,他在手機另一端喊了好幾聲「老師,妳有看到我的成績嗎?」語氣興奮中夾著心情落定的舒暢與飛揚。

小學的孩子能參加全國鋼琴決賽賽事,我們大人總是無比佩服的;尤其幅員廣大的直轄市在初賽階段動輒四、五十人的淘汰規則,第一輪廝殺已是激烈萬分,唯有第一名能緊緊抓住決賽參賽權。來到決賽場上,是另種更為肅穆莊嚴的氣氛凝聚,他(她)們即便是征戰經驗無數的孩子,也沒有不緊張的。

初賽過後,我們決定因應決賽機制更換自選曲。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要重新練一首能上台的作品,對師生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與考驗。器樂技術的掌握度,是一連串溫故知新的過程,更是雕肝琢膂般地技藝。

繼續閱讀「|鋼琴教學手札|寫在鋼琴全國賽之後」

|食書光陰軸|味蕾的安定亦是心靈的安定―讀《家的永恆滋味》

1964年,當時芳年二十初頭的慢食教母愛麗絲·華特斯(Alice Waters)初次旅行法國,她說,這趟旅行讓她覺醒過來、產生新的意識,也是她第一次接觸到食品尚未工業化的文化鏈,見證自產自銷的小農經營脈絡。若我們沿著飲食溪流稍稍往回溯,二次大戰後,改變英國飲食態度的神奇女子:伊莉莎白大衛(Elizabeth David,1913-1992)《南風吹過廚房》(South Wind Through the Kitchen)文集中,也曾提過英國女子學校供應噩夢般的學校伙食,根本是種「基於對人性的憎恨」!可見,食之不滿,足以滅身心(反之可救贖)。

愛麗絲的女兒,芬妮·辛格(Fanny Singer)寫下的這本《家的永恆滋味》,正是記錄著母親一路上從創立慢食觀點的「帕尼絲餐廳」(Chez Panisse)到推動「可食校園計畫」(Edible Schoolyard Project)的飲食關懷實踐;甚至書寫了帕尼絲大家庭裡各個廚房靈魂人物的故事及對她深厚的影響。

繼續閱讀「|食書光陰軸|味蕾的安定亦是心靈的安定―讀《家的永恆滋味》」

|影像聲未歇|《父親》的電影音樂,猶如一縷冰凍刺骨的記憶之風。

【電影《父親》(The Father)海報 | 圖片取自官網】

對於一部將主題設定在探討失智症的電影來說,遺憾傷懷與無解,應是必然的觀影後感;然而,若它走向一部如同紀錄片結合舞台劇般的敘事軌道呢?那直指深淵無處遁逃的現實面,會更鮮明的降臨於罹病者與照護者身上,甚至把這樣的殘酷邐迤至整個家族。

電影《父親》是法國導演費洛里安齊勒(Florian Zeller)的大螢幕處女作,改編於2012年自己撰寫的舞台劇作品,後來電影版本的編寫,邀請知名編劇家漢普頓 (Christopher James Hampton)參與其中。當初,主角設定便以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 為不二人選(片中主角名字更直接取名為安東尼),此片更讓霍普金斯以83歲耄耋之年的精湛演技,第二度摘下奧斯卡金像獎影帝桂冠。女演員奧莉維亞柯爾曼( Olivia Colman)飾演霍普金斯的大女兒安,在劇中沉穩內斂,神色雖透露著疲憊,但不時表露對父親的憐愛。

※接下來的文字涉及劇情,若需要保留觀影感,請斟酌閱讀。但電影音樂始終是輔助理解與隱射劇情的介質,藉由類似影前導聆的動作,也是另種選擇深入了解電影的方式。

繼續閱讀「|影像聲未歇|《父親》的電影音樂,猶如一縷冰凍刺骨的記憶之風。」

|鋼琴教學手札|彈在疫情蔓延時:面對線上鋼琴課程的教學趨勢與調整

前些日子,疫情蔓延的速度迅雷不及掩耳,使得所有課程皆因防疫驅使而改為線上課;每種科目面對線上課程迎來的挑戰,也漸漸隨著抗疫日常,從原本的不適應或者是新鮮感轉為熟悉。器樂線上教學應該是眾多科目當中,非常困難能夠以遠距方式就可將實體課的品質進行透徹的一門;因為光是音色質感的傳遞,與如何運用肌肉力量變化聲響的理解,便是艱鉅的考驗。面對大疫情時代飄忽不定的狀態,遠距教育課程已注定成為趨勢,教育方與受教方該如何面對考驗呢?甚至是有朝一日疫情退潮後,我們勢必迎接各項線上課程勃發興盛的時代到來,一起來聊聊鋼琴課程的傳授是否也做足了應變措施呢?

以下和大家分享這兩個月以來,遠距鋼琴課程授課上的調整方針,希望我們彼此激盪都能有所收穫。

繼續閱讀「|鋼琴教學手札|彈在疫情蔓延時:面對線上鋼琴課程的教學趨勢與調整」

|食書光陰軸|喝下畢佛的《戀酒事典》,沒有一杯酒解不了的憂。

《戀酒事典》(Dictionnaire amoureux du vin)/ 畢佛(Bernard Pivot)著,尉遲秀 譯。

1975年1月10日,週五晚間九點半,一個為期十五年,每集長達七十五分鐘的談話性讀書節目在法國電視台二台以現場直播開展了。人類學家也是結構主義大師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俄羅斯作家索忍尼辛(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哲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那遙數不清、閃耀於星際的文學界及各領域泰斗們,都曾齊聚一方圓桌舞台上,以或坐或撐腮或仰頭鎖眉或溢出笑靨的容顏,與畢佛暢聊思想與作品。

那無疑是一頁綿長而寓意深遠的讀書卷軸;那是屬於畢佛主持《猛浪譚》(Apostrophes)的傳奇神話。

繼續閱讀「|食書光陰軸|喝下畢佛的《戀酒事典》,沒有一杯酒解不了的憂。」

|生活的吉光片羽|生命之所以無常,是因為時間從來無法倒帶

前日,例行農曆年前的掃除儀式,經過整天在扶梯爬上爬下,痠痛感於一切清掃落定時,才慢慢扶搖攀上身軀。習慣在結束時沖一杯熱茶,聆聽《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的電影原聲帶,倚靠於拉門邊用眼神不疾不徐環視空間、物件,每年都覺得其實好像沒有什麼不同,但實質上,時光齒輪一年一年快速輾過,它總會從輪縫悄悄吸走什麼,不論是記住或已忘記的。

約莫幾十天前,在新年來臨前的時間線上,好像裸足立於隆起的銳利礁岩面,痛感毫不留情地從腳底直刺五臟六腑,逼得我魂體分岔。
先是普悠瑪事件,然而風暴尚未遠離,方隔不到一週,四歲姪女開始斷斷續續的發燒,演變到必須前往台東馬偕檢查。心臟科游醫師相當快速明確的抓到病因,但接踵而至的噩夢還在糾纏,我們被颶風相中了;棘手的心內膜炎選擇一個幼小稚嫩的心臟為登陸點。療程開始,面對每隔六小時不間斷的抗生素施打、血液培養、心臟超音波、斷層掃描、心電圖檢查;用盡力量阻隔,仍抵擋不住被感染科醫師形容成「航空母艦艦隊實力」的肺炎鏈球菌病株在心臟形成贅生物,它強勢插旗殖民。贅生物在短時間內像貪食的獸啃食她的瓣膜,再化為養份長大。游醫師每回巡房都仔細地觀察這頭獸在她體內的動靜,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似的謹慎,醫者仁心若他,扛下重擔沒對家屬說過喪氣話。

繼續閱讀「|生活的吉光片羽|生命之所以無常,是因為時間從來無法倒帶」

|生活的吉光片羽|台東島岸咖啡—讓嘴角的咖啡餘韻,成為妳的一抹元氣笑容。

1

父母親結婚已將邁入四十年,平淡生活裡沒有什麼可歌可泣的浪漫事件。若真要說上一件,我想回歸最真實的體貼;那即是父親每日晨起上到三樓神明廳焚香、向神明祖先奉上溫熱清茶之後,下樓的第二件事就是為母親手沖一杯單品咖啡,以蒸騰香氣開啟他倆的一日之晨。

這是巨蟹老男子幻化於無形的極致浪漫綿掌。

但在許早以前,我剛讀小學的年紀吧!慢食體驗〈Slow Food〉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裡好比天方夜譚,更是種無形的奢侈浪費,每多花一分鐘吃飯就少掙十塊錢的箴言底下,喝咖啡只能囫圇吞棗般,既不講究、也談不上什麼品味。然而,雀巢公司在1938年以噴霧乾燥法用於即飲式咖啡生產的技術,居然也影響了我日後對於咖啡的迷戀。

繼續閱讀「|生活的吉光片羽|台東島岸咖啡—讓嘴角的咖啡餘韻,成為妳的一抹元氣笑容。」

|鋼琴教學手札|打開耳朵聽聽看!淺談鋼琴啟蒙教學中的聽力訓練—前導篇

Hoeren

學生們參加英國皇家鋼琴檢定時,聽力測驗(Aural tests)確實是準備起來較需費心的項目,大部份的孩子在正規練習下,對於已熟稔的音階琶音、曲目等彈奏並不會太過於驚慌,但對於檢定級數較高的聽力測驗,往往會摸不著頭緒。然而,聽覺感知與樂曲分析、鑑賞的能力並非一蹴可幾,在樂器初學的階段便應適宜地將它融入彈奏當中添加養分,這對未來更進一步的音樂詮釋、美感認知頗有助益。

「你聽!有聽見什麼聲音嗎?」當我問起學生這個問題時,他們的眼神常充滿各式微光,耳朵瞬間豎直像雷達搜尋;有的晶亮馬上反饋,有的煞有其事像老僧入定般閉上眼細細冥聽。這是聽力訓練啟蒙的第一步,細聽周遭的聲響,是愉悅的、刺耳的、低沉的,或是一閃即逝的?西班牙知名作家戈麥斯(Ramón Gómez de la Serna,1888-1963)曾說:

人類的耳朵始終探問著,當人們細細留神,它即是一個問號的形貌與圖像。“Das menschliche Ohr fragt immer, wenn man gut zusieht, ist es in Form und Zeichnung ein Fragezeichen.

繼續閱讀「|鋼琴教學手札|打開耳朵聽聽看!淺談鋼琴啟蒙教學中的聽力訓練—前導篇」

|生活的吉光片羽|2017後山文學獎社會組散文作品《搖啊搖,越過登仙橋》

70107

眼睛餘光掠過錶面,再過半小時,火車就要抵達員林站了。滴答滴答,秒針繼續向前囓咬;滴答滴答,譜架旁的節拍器也不甘示弱的響著。

鋼琴課上的我焦慮難安。

「跨越連接部(Bridge)到下一段後,象徵他們要相遇了,力度瞬間弱下才能轉變氣氛!」呼喚著學生的十指努力在黑白鍵上頭造浪,一波波減七和弦充斥不安情緒。舒曼的幻想曲集〈在深夜裡〉,描繪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對戀人被海隔離,浪潮呼應著阻礙在歡聲嘹唱著。

成群結隊的音符好似在問:他們最終會相見嗎?

此時母親來電,停頓好幾秒聽不到她說話,只有隱隱啜泣聲。「我和妳爸剛到員林,阿嬤要送回永靖了…妳阿舅說不用去醫院,直接回家等阿嬤…她去天上做仙啊!」秒針凍結。滴答滴答,只剩節拍器還響著。 繼續閱讀「|生活的吉光片羽|2017後山文學獎社會組散文作品《搖啊搖,越過登仙橋》」

|鋼琴教學手札|肩並肩的默契-談「四手聯彈」

Mozart family portrait by della Croce (1780)
Mozart family portrait by della Croce(1780)

對於許多孩子的鋼琴啟蒙,我相當喜歡使用《芬貝爾基礎鋼琴教程》(Faber Piano Adventures Basic Method來作為入門。其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因素是,在初級的教本(Lesson Book)與表演曲集(Performance Book)當中,除了曲目好聽多元,亦常會穿插由老師伴奏的部份,增添樂曲在合奏上的趣味性,幫助孩童早期接受與訓練聆聽另一聲部的可能,開啟聽覺認知。當然我也喜歡讓學生們湊對試試四手聯彈的滋味,因為看著學生肩並肩齊坐著,互相傳遞共通的眼神和笑意,頓時彈琴就不再是那樣孤軍奮戰的苦差事了。

四手聯彈怎麼來?

鍵盤樂器的四手聯彈作品,據研究文獻的考證指出,十六世紀由卡列頓(Nicolas Carleton)為古鍵琴(Virginal)所作的兩首《詩歌》(Verse),可能是最早的四手聯彈樂曲。經過巴洛克時期的發展,古典時期的莫札特創作了數量頗豐的四手聯彈作品,在當時引起一股「聯彈熱潮」,直至浪漫時期的舒伯特、布拉姆斯,亦為四手聯彈譜寫許多經典作品,讓世人為之傾倒。 繼續閱讀「|鋼琴教學手札|肩並肩的默契-談「四手聯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