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4年,當時芳年二十初頭的慢食教母愛麗絲·華特斯(Alice Waters)初次旅行法國,她說,這趟旅行讓她覺醒過來、產生新的意識,也是她第一次接觸到食品尚未工業化的文化鏈,見證自產自銷的小農經營脈絡。若我們沿著飲食溪流稍稍往回溯,二次大戰後,改變英國飲食態度的神奇女子:伊莉莎白大衛(Elizabeth David,1913-1992)在《南風吹過廚房》(South Wind Through the Kitchen)文集中,也曾提過英國女子學校供應噩夢般的學校伙食,根本是種「基於對人性的憎恨」!可見,食之不滿,足以滅身心(反之可救贖)。
愛麗絲的女兒,芬妮·辛格(Fanny Singer)寫下的這本《家的永恆滋味》,正是記錄著母親一路上從創立慢食觀點的「帕尼絲餐廳」(Chez Panisse)到推動「可食校園計畫」(Edible Schoolyard Project)的飲食關懷實踐;甚至書寫了帕尼絲大家庭裡各個廚房靈魂人物的故事及對她深厚的影響。
繼續閱讀「|食書光陰軸|味蕾的安定亦是心靈的安定―讀《家的永恆滋味》」